我们总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有条件的家庭从孩子4岁之后,就会给孩子报各种艺术辅导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别人口中的“天才少年”,可小时候的“天才少年”长大之后真的都能成才吗?
其实也不见得,世上的“伤仲永”案例不在少数。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教授琼·费里曼从1974年开始跟踪研究了210名“天才儿童”,但结果令人失望,最终仅有6人获得了普世意义上的成功。
3%的成功率,对于付出的比例来说,这个概率并不高。可见孩子小时候再聪明,也不能代表他长大以后真的能够成功。
天才少年“王恒屹”的爸爸,也曾说过他小时候也很聪明,也能被很多古诗,而现在只能背几十首了。
真正能够成功的孩子,不是在家长强逼下形成的“天才少年”,是那些大脑被充分开发过的孩子。要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浙大教授郑强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我们国家之所以没有那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因为我们国家过早的让孩子在该玩的年龄学习;等到孩子真正大了,应该是学习的时候,孩子为了弥补小时候没玩过的遗憾,去玩了。
对于这样的观点,尹烨也曾经提过,说我们的家长永远是错位的。
如此看来,玩对小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小时候玩够了,长大了玩对他的诱惑力才不会那么大。相反孩子被压制的太狠,总会有反弹的一天。俗话说“劳逸结合”。
仔细想想现在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去培训机构的路上。学校也是找那种教孩子识字、算数的学校,不愿意去公立学校,只因公立学校只带孩子玩、不教知识。
孩子每天的行程被安排的满满的,他们没有玩的时间,只有不断地学习。
这样的教育,有好也有坏。好的是孩子当时是快人一步;坏的是孩子“后劲不足”,没有灵性。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疑惑自家的孩子就是玩的太多,收不回心,怎么这些人还支持孩子玩的。玩也有玩的方式方法,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在学习中玩,在玩中学习的心态,让孩子认为学习也是在玩。
凯叔提过一个观点“任何一个领域,你只要沉浸了一万个小时,你就都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可坚持一万个小时哪有那么容易,在凯叔看来那些能够在自己领域中坚持一万个小时的人都不是坚持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
凯叔这样的说法在很多人身上都有论证,记得易烊千玺在《这!就是街舞》中说过,他参加那个节目就是想去跳舞的,他太爱跳舞了,你让他跳完一个季的节目都行。
把跳舞当作娱乐,当作玩,才能够一直坚持。想让孩子爱上学习,也只有培养孩子把学习当作玩,只有玩才能愉悦其中。
多带孩子开阔眼界远比孩子的成绩更加重要
陈美琳,那个培养了三个儿子进入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妈妈,在她的“50个教育法”中提到过她并不支持家长将钱用在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培训班中,家长完全可以把这些钱攒到一起带孩子出去旅游,增长孩子的见识。
很多家长走入了一个误区,孩子一定要“超前教育”,孩子的成绩最重要,出去玩是浪费时间、浪费钱,他们认为玩物丧志。好在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渐渐认识到这样的误区,更多的愿意带孩子出去“玩”。
太多的家长有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心,他们不希望被他人说自己的孩子成绩不行、不聪明,所以选择了“超前教育”。
现在“超前教育”的弊端逐渐出现,教育部也开始规定了“禁止幼儿园小学化”的理念,用来制止社会上的“超前教育”。
在这里首先要指出一点,家长是否将教育部规定的“幼儿园小学化”与“早教”区分开?
“幼儿园小学化”泛指的是小朋友在幼儿园时期,过早的接触了小学的知识,造成孩子到了一、二年级,再次学习,发现知识太简单,自己全都会,从而变得不好好学习。
“早教”更多的是以开发孩子想象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还有表现力为主。比如家长带孩子拼图、搭积木、角色扮演等等都属于早教的范畴之内。
如果说央视的“超前教育”是学习书中知识,那早教则是家长带着孩子玩。
事物都有双面性,“超前教育”也有利有弊,全看家长如何看待。但教育孩子从不是只是学校的事,从来都是学校与家中教育相结合,在家中不培养孩子在学习中寻找乐趣的能力,将来只会让孩子为学习而感到痛苦。
想看更多育儿小故事,点击上方关注我,我是炄锌妈妈!